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X

金庸先生仙去,想说点什么,又不知从何提起。看到你的微信很有感触,他的小说是我们童年少年青年时候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受了恩惠,总得有些报偿,我是曾想写本武侠小说来还债的,大学的时候试过,又觉得浅薄,既是还债,总得相当才是,再等时日吧。也巧,十三算自己的幸运号,本篇来信算是一个十三点读者的致敬吧。

初读金先生的小说,还是小学三年级,载在一个刊物上,没头没尾,是《射雕》。第二部就是小学六年级了,《鹿鼎记》,只看了前三本。那时小山村里没几本书,谁家有几本书都是宝,信息也不通常,轮到手读的都是福分,哪里还管全不全。但80年代,有几户人家有录像了。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画面比书更震撼,尤其是83版的射雕。有一次赶着看录像,在漆黑弄堂拐早了,撞在石墙上,鼻血喷涌,只能回家,抱憾不已。在互联网肇兴,BBS还活跃的时候,也为金先生入聘浙大的教职打过不大不小的笔仗。等到初中高中在外独立生活了,才有条件把这些小说看个整全。今天念及金庸先生,哪里只是他的文本,而是我们经历的时代本身。

金先生的十五部小说,自恩仇始,至市井终,堪称完璧的有四部:《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王国维《人间词话》谈境界,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重境。金先生的四部代表作,大约也可概括为四重境。

《射雕》的主题是“分明”,算是第一重境界:贯穿小说的,是信义,是家国,是忠奸,是爱恨。尤爱江南七怪大漠苦寒抚育孤苦的情节,前阵子你提到王佐故事,我觉得金庸先生是借了这一典。信义不死,于斯一振,算是历史的注脚。在某种程度上,金庸的武侠,算得上断裂时期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黑玉断续膏”。

至《天龙八部》,主题可谓“难分”,为第二重境界。乔峰是辽又是汉,慕容可敬可悲,朱紫一体两性,虚竹欲戒还休,段氏多情薄情。人人是矛盾的复合体,人人有罪,人人可恕,不由让人想起《悲惨世界》。

《笑傲江湖》的主题是“不如归去”,是第三重境。权力,名位,痴情,恩义,凡是你想抓住的,都如流沙在指缝中流走了。结果都归于零,过程不无美好,苦痛也伴其中,所以不如归去,自在江湖。中国向来有隐的传统,且不管是真隐还是假隐,总是一种逃离的寄托。笑傲给了一个逃离的理由。鲁迅先生是天才的问题家,曾经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了个好问题,“诺拉出走之后?”,他自己实际上写了篇《伤逝》来解答。如若有幸,本来想问金先生一个问题,“笑傲之后呢?”,可惜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到了《鹿鼎记》,主题就成了“在人间”,最后一重境界。一切似乎分明,可又如此纠结难以取舍,想要归隐小岛而不得,不如踏踏实实在人间。所以,《鹿鼎记》中男女最多烟火色,韦小宝忠孝仁义礼智信什么都粘,贪色妒懒傲怒馋七宗罪一样不缺。这样一个常人,在人间操弄着善恶组成的舵把,在命运激流中,谨慎前行。他自己不完美,也接受别人不完美,接受命运的不完美,好的受之,坏的也承之,只为作为一个人活着。

不太清楚金庸先生写这些书的时候是什么心路历程,但是直觉上他似乎要说点什么。心里不确定,写这篇文字时又把著作年表看了一遍,时间上似乎成立。但毕竟他自己没有这么说,我们只能利用一下作为读者的特权。作品问世,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作者,这关系有自己的生命力。我们曾谈过,一部思想史就是一部误读史。言语总有未穷尽处,误读也就有了合法性。

说起“读”这回事,还想多絮叨几句。总觉得,我们的社会少认真的读者,至于读还把自己想法写出来的更少,从小到大那些读后感训练,可见有多么失败。唯有稀罕,所以认真的读者可贵,读书如此,读画也如此。大概这里的人们太多傲气,似乎恐怕认真读了认真说了,让自己矮了人一头,故弄玄虚的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特别佩服那些认真的读者,六神读金庸,最早混天涯的时候见到,还是生涩的多,现在的文章语义丰瞻,经常很可读了。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总是有这样一层相互生发的关系。到美国后,偶尔给孩子读点《圣经》里的故事,特别感慨。新旧约,当历史可,当故事可,但是一代代不断地注释挖掘和生发,就构成了整个西方世界观念的基石。人是意义动物,意义构建不是一人一代能完成的,需要有人做挖掘的苦力,做垫脚石,唯有如此才有宏伟的大厦。聪明人多不愿意做这个,回报有无且不说,中间的苦楚就不是一般人能捱的,还真得有点信念和信仰才行。

收衣服去了,别过,美国见。

 

俞建拖

1112

话题:



0

推荐

俞建拖

俞建拖

35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2009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先后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南京中心项目研究员(2001-2005)、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2004-2005),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2005-2007),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顾问(2007-2008),并于2008年受邀为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农村金融市场、人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贫困与不平等、公共财政政策。财新网“改革散论”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