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给年轻同事的书单

/俞建拖

 

去年出国访学前,答应单位里的年轻同事,列一个研究用的书单。不过很惭愧,到了美国一直忙叨叨,回国后就开始忙论坛,直到这会儿才基本算消停下来。多年来,已经惯于欠债了,好在不论是什么债,只要允诺的,或早或晚总还记得还。

虽然书单一直没完成,倒是一直念在心里。郑重其事,主要怕误人子弟。互联网和数字时代,获取信息如此便利,理论上不愁得不到知识。但就自己的观察,很多人缺的是系统的方法和框架。这份书单,多是自己认为在方法上比较有用的,大略地给出推荐理由,排名不分前后。

1. 《物种起源》(达尔文)。研究任何社会理论,如果没有演化的思维,基础都是不牢的。达尔文的理论被误译为“进化论”,生出了很多是非。在进步主义思潮下,“进”在情感上被认为是“善”的,“退”则相反,是一种恶。这在公共政策中导致了很不良的倾向,一旦一个东西被贴上恶的标签,人人恨不得除之后快,社会进化论泛起,法西斯也由此而生。但演化就中性很多,是能动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调适,存活下来的物种,或者观念,只是因为适应了某种环境,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区别适应和善恶,对理解个体、组织的行为至关重要。演化不仅适用于生物体,也适用于生物体的创造物,譬如观念组织、城市和制度。演化应该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般和基础的方法。演化的观念现在已经不新鲜了,但要深入理解演化机制,本书提供的丰富系统的证据还是必要的。

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依托于自然。理解自然背后的规律,特别是那些可以用数学原理刻画的规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牛顿的工作的价值不在于解释了日常的现象和特征,这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理解方式。《原理》的面世,物质具象世界变成透明的数学世界,这是世界观的一次系统刷新。

3. 《时间简史》(霍金)。《时间简史》是一本很薄的科普读物,要论深度,肯定比不上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普朗克、德布鲁伊、薛定谔、杨振宁的著作和论文。但是对于普通的不是以物理学为志业的公众来说,这本书对宇宙、空间和时间本质的理解和讨论,足够作为理解所处世界的基石。特别重要的是,这本书宣告了(传统)哲学的死亡。哲学家很长时间引领了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时间简史》中提供的物理学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思考工具。不仅如此,本书提供了从宇宙尺度到基本粒子的思考框架。

4. 《金枝》(弗莱泽)。这本书先是一位艺术家朋友推荐看的,看得爱不释手。在人类学的一众经典著作中,这本书不算理论性最强的一本,但我最爱的是书中提供的那种丰富多样性。一直觉得人类学比社会学更接近科学,因为更接近实际的证据,而不是臆想的模式和框架。不一定要认同书中对于巫术的分类以及社会演化的假设,努力观察和识别人生活的基本质料、行为、社会组织、观念,最终对于识别不同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可比较的样本。但有一点要提醒,多数人类学中的考察对象在整个人类社会样本中,属于太边缘小众了,美洲丛林的部族,太平洋上的小岛,象牙海岸的部落,虽然对这些社会的考察多少能提供原始社会的影子,帮助人们找到社会演化的路径。但是要将这些观察总结用来理解当下主流社会的运行的时候,障碍会立即就产生。

5. 《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信息和知识是理解哈耶克关于理性、自由、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理论的基石。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表达、正确表达并被正确理解和接受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知识属于默会知识(参考迈克尔-波兰尼)。自由市场体系通过价格信号,可以比较有效地利用这种分立和局部的知识。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很多时候不是通过理性实现的,再强大的理性也无法掌握、处理和利用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因此计划经济缺乏知识论基础,理性的自负会导致灾难和奴役。因为人类认知的这种特性,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理性建构的产物,而且试图用理性构建来排除习惯、传统、信仰的作用也会遭遇失败。这个逻辑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构建上。此外,我们看惯了从伦理道德角度阐述自由的正当性,但这个基础是如此之弱,到知识论的出台,对自由的辩护才有了一块硬基石。

6.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是迈克尔-波兰尼的兄弟。《大转型》通过社会人类学和历史的考察,差不多重构了人类文明史。核心的观点是,市场社会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转型。市场机制在1516世纪前是内嵌于社会,从属于社会习俗或规范,市场活动只在人类活动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社会,经济活动脱嵌于社会之外并主导了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书中,波兰尼还试图说明,现在被市场倡导者视为不言自明和自发的自由市场体制,实际上是人为选择甚至强制实施的结果。

7.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论批判能力,在整个十九世纪乃至20世纪,简直无人能比得上马克思。他有解剖和打开一切旧观念的能力,而且即使是读中文版,雄辩的论证也让人心潮澎湃。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入政治经济学分析,在方法论上是清晰可靠的。工资、地租、利息的分配,不是自然和自动的过程,处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一条站住了,整个分析框架就站住了。《资本论》构建了一个宏大自洽的体系,但在方法论上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冒险,用剩余价值来概括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这如同现在许多人用索洛余值来概括全要素生产率一样,这对整个理论体系是潜在的风险。但是,《批判》中的方法论,是适度和稳固的。

8.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将《哲学研究》列入其中,主要不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哲学,而是理解概念和语言的困境。《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哲学,通过对概念的再考察,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将哲学命题、哲学功能,甚至哲学本身都釜底抽薪了。但要说颠覆了整个哲学,也是夸大,最多颠覆的是一批人心中的哲学。但是,《哲学研究》中语言困境,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语言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石。从知识论和语言学的角度,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波拉尼的意义更为深远,除了那些(姑且假定)正确的知识之外,还有太多应该被表达却没被表达的、表达了但不止于言说的语言和文字的、不想表达却表达的、以及错误表达的。

9.《句法结构》(乔姆斯基)。私以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受点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方法训练。乔老爷的开山之作《句法结构》虽然不是语言学最好读的,但是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还是建议读一读。《句法结构》这种对内在性语言的研究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理解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要学习人工智能的人最好读一读;二是间接地提高语义和信息捕捉的能力。乔老爷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学者之一,与他对语义的洞悉密切相关。他的公共批判文字,好处是几乎没有人在他眼里能藏得住表达的潜在语义,坏处是因为对语义的直觉过于精微,陷入无休止的纠缠(可以参考鲁迅的一些争论文字,他们在语义体察上有共同天赋)。

10.《人有人的用处》(维纳)。维纳是控制论鼻祖,但是这本小书写得真是深得人心,简直没有一句不同意。在很大程度上,人就是一种高精度的有机的信号处理器,语言和行为都是信号传递的载体,人类社会中的互动就是一系列信号传递、收集、处理、反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并不是将人贬低为机械。虽然现在的生物学、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但这并没有影响本书的立论。

11.《论三位一体》(奥古斯丁)。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人有信仰的需求,也有信仰的能力。尽管自己不属于任何宗教,但研究社会,理解信仰也还是重要的。奥古斯丁的工作,提供了构建一个统一自洽观念体系和观念秩序的绝佳样本,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重要性可能胜出阿奎纳。奥古斯丁解决了基督教经典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他的神、时间和自由意志,上可以承《圣经》,下可以接斯宾诺莎和T.S.艾略特,为思想史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12.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历史的书,颇有几个选择,《全球通史》比较浅显综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文明的综述宏大磅礴,斯蒂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在方法上独辟蹊径。有时间建议都读,没有时间《全球通史》当作全面执中的史料索引,是再也合适不过。当世界各国在空间和时间上并置观察的时候,可以纠正很多认知误区。

13. 《宽容》(房龙)。《宽容》还有一个名字,叫《人的解放》。房龙肯定不能算最那种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历史学家,但是他写的历史最有人味。历史学家通常纵横几千年,看惯了生死兴衰,多少都冷酷了。但房龙是个例外,而且他无所不写,是最庞杂的历史学家。从理智上,如果相信演化,就不能对人类社会的美好结局抱有太高期待。但是《宽容》一书会让你相信,人类虽然经常犯浑,但还是有药可救的,总归还是在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在自己最愤世嫉俗的年纪,这本书滋养了我的心田,读了很多遍。

14.《规模》(杰弗里-韦斯特)。《规模》去年出了中文版,也是自己刚刚看完的书。是这几年读的最好的书。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作者所在的圣塔菲研究所是一个令人脑洞打开的跨学科机构,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该机构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到企业、再到城市,都遵循特定常数下的规模缩放规律。虽然还远未能据此构建大一统的社会理论,但这本书确实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牛顿的物理世界最后都有几个简单的数学法则支配,这本书则说明,人类的社会也遵循一些简单的数学法则,足以刷新世界观了。

15. 《瓦尔登湖》(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表达的那种追求,在我看来最终是失败了,因为他呆了两年就走了。但是在另一方面,这本书中对人类需求的反思和重新发掘,无疑又是成功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常常被多余或者虚假的需求所支配,以至于成为需求的奴隶。

16.《以自由看待发展》(阿玛蒂亚-森)。2002年参与译校这本书的时候,读了几遍。后来也读过好几遍。森将发展理解为自由(选择空间)的扩展过程,不仅精当之至,又极具包容性。他的自由是一种能力,行动上的自由度。在当代学者中,他有一种罕见的概念辨识能力,以及在新概念上构筑理论大厦的能力。譬如,他发展了权利和权利链条的概念,以此解释饥荒和贫困的形成。又譬如,一般经济学者分析福利的时候,关注的是消费的商品数量和最终的效用,但森关注了消费的过程。人们关注已经实现的功能,他关注的是实现特定功能的潜在可能性。公允的说,森大概是1980年代以来对全球发展观的转变贡献最大的。

17.《国富论》(亚当-斯密)。经济学各流派都奉亚当-斯密为经济学的鼻祖,但后来者在斯密的只言片语中各取所需,这导致经济学不必要的分割与分裂。所以,《国富论》这种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还是要整体地看。相对于后人对“看不见的手”的过度强调,斯密《国富论》中的世界,更加平衡和丰富,而且也更执中公允,即使现在看也常读常新。

18.《博弈论》。基本上任何一个国际顶尖大学的博弈论教程都可以。之所以将《博弈论》从经济学诸多方法和门类中独立出来,确实是因为这个方法太重要。从微观、到产业、到宏观,从经济到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博弈论都可以完美融合。

19. 《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这两本书写得很讨巧,但最后是要被淘汰的,深度和份量不够。不过这不妨碍当下把它们当作一个很好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综述,并且这个综述梳理得饶有趣味,也不乏新观点。

20. 《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在开拓观念疆域上的行为,表现得像一位国王。虽然加里-贝克尔等人的工作被人广泛诟病为经济学帝国主义。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里所做的,称之为社会学帝国主义也无不可。不过,韦伯比后来的许多社会学家都高明一点的事,论述上总留有余地,没有先入为主地将巨大的现实社会装进自己的那个小小的理论框子里。

林林总总开了20本,大概够读一阵子了。这个书单总的取向是,学习站得住脚的方法,关注人的真实生活和享有的实质自由,关注人与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关系。

 

话题:



0

推荐

俞建拖

俞建拖

35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2009年加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先后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南京中心项目研究员(2001-2005)、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2004-2005),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2005-2007),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顾问(2007-2008),并于2008年受邀为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农村金融市场、人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贫困与不平等、公共财政政策。财新网“改革散论”专栏作家。

文章